咨询热线:
0512-65232447
新沧浪公众号
主办单位:苏州市吴都园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设部信息中心、苏州建设
局、苏州旅游局、苏州房管局、苏州文广局(文物局)、苏州
园林局、苏州文联(苏州杂志)、苏州社科联、苏州日报、
苏州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苏州吴都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
广告热线:0512-65232447
传真:0512-65232447
地址:苏州市沧浪区官太尉桥17号
吴都建投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 苏州园林建设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 苏州 苏ICP备07504594号
传统建筑如何点亮城市记忆?
传统建筑如何点亮城市记忆?
浏览量
【摘要】:

在昨天举行的首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苏州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古建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和现状,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走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之路,几十位专家学者出奇地步调一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传统建面临的危机之深前所未有。如何实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如何促进传统建筑的发展与创新?昨天,记者采访了与会的专家学者,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保护传统建筑就是保护历史
关键词:特色文化 三条路径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苏州的商品住宅不断扩容,但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所占的份额却还不足1%。”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建华不无担忧地说,这种情况如不能得到有效缓解,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西式建筑充斥现代化城市,“千城一面”的缺憾将愈加明显。

“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地在保护中创新和发展,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姚兵说,传统建筑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标本,欣赏中国的传统建筑就好比翻开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建筑文化的命脉,是保护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传统建筑保护面临的困难重重。
在这方面,苏州所取得的成绩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能生活在苏州这样一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一体的人间天堂,不失为一种幸福。”姚兵说,苏州的城市发展,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在对古城古镇和古建筑的保护上,更是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的创新之路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基于这三种并存的保护思路,以此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协调。”周云说,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苏州在实现城市建设速度化和城市环境宜居化的同时,也使得苏州古城得到了有效白“松动”,古建筑也得到了较为全面完整的保护。
创新需要激活文化原动力
关键词:“苏州样本”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在对传统建筑的利用和发展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创新思路、大胆探索的同时,必须进行文化层次的寻求和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王炜文教授介绍了近年来香港在保护利用历史建筑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王炜文介绍说,2008年,香港正式成立一个历史建筑办事处,在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调记录后,分别施以不同的利用方案。其中一种方案便是利用“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用投标方式交与非政府组织作适当的用途。较为典型的一例,便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座平民安置楼,将在“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变身为青年旅舍。
相较于香港的建筑历史,苏州2500多年的史层积,为后人留下了数百处古建民宅,也为当代苏州提出了一道颇费思量的难题。激活这座文化古城,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名誉主任汪长根介绍说,长期以来,苏州对老宅古建采取以利用为动力,探索政府指导与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修复的互动的新思路,并以实现功能多样性为目标,探索有效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即在保住原有功能的同时,发挥它在文化、旅游、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功能,使这些功能为当代人服务。

传统建筑深挖文化谋发展
关键词:建筑文化产业 现代转型
“任何创新都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基础,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梳理。”姚兵说,,中国的传统建筑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特别是苏州的传统建筑,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工艺、历史价值,有希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是现代中国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源泉。

作为苏州一家民营企业,新沧浪房产经过多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传统建筑的市场化之路。正如它的当家人史建华所说,要生存,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并让这个附加值得到市场认可。他带领团队打造的现代园林会所,既有传统园林建筑的内秀、内敛、内涵的品质特征,又兼具娱乐、会议、居住等现代人所需的使用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审美和居住的双重需求。
而早在1979年,苏州园林建筑之美便深深打动了美国人的心,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明轩”首度出口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此后,苏州园林更是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输出到世界各地。但遗憾的是,就产业概念而言,至今苏州乃至全国都未能形成一条清晰可见的“传统建筑文化”产业链。

上一篇:
首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论坛举行
史建华:用文化再铸苏州古建魂
下一篇:
新闻中心